为什么航母速度都在30节左右,30节换成汽车的速度是多快?
说起航空母舰,大家应该都很熟悉。
航母堪称海上的庞然大物,其建造费用往往高达几百亿人民币。
航母是国家的核心武器装备,它火力强劲,能搭载大量战机,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是军队不可或缺的利器。
了解军事的人应该清楚,普通航母的航速大约在每小时30海里,船上装备了强大的武器系统,还能携带几十架战机。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,就一直稳坐海上最强战舰的宝座!
作为海洋上的王者,航母到底是谁想出来的?
航母为啥通常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?三十节到底是多快,如果换成汽车的速度又相当于每小时多少公里呢?
要理解这些,我们得先聊聊航母的发展历程。
哥伦布找到新大陆后,人们一下子意识到地球竟然这么大。从此,大家的注意力不再只盯着脚下的土地,而是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无边无际的大海。
第一次工业革命后,技术飞速发展,各国开始雄心勃勃地扩张势力,纷纷走上殖民道路,将战争的硝烟从陆地蔓延到了辽阔的海洋。
在航空母舰出现之前,海上战争就已经是各国军事斗争的核心。那时候,海战的主要武器还是庞大的战舰和巨型火炮,各国都在比拼谁的战舰更大、火炮口径更粗。当时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普遍超过300毫米,体型更是比现在的战舰大了好几倍。
一战期间,海上战斗以大舰巨炮为主导,这种模式达到了顶峰。然而,由于作战范围有限等缺点,阻碍了海战向更先进的形态进化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局势逐渐发生变化,这也为航母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【航母的出现】
1903年,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,让人类长久以来渴望翱翔天空的愿望成为现实。这一重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也对战争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1911年,意大利和土耳其打仗时,意大利首次把飞机用在了战场上。他们派出了十多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,掌握了整个战场的动向。这种居高临下的优势让意大利轻松击败了土耳其,也让全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。
飞机在战场上逐渐成为重要武器,但它们的燃油续航能力有限,经常在战斗中飞不了多久就得返回基地补充燃料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,人们开始思考能否把飞机和战舰的功能结合起来,让飞机能在海上起降。
其实,最先提出这个创意并真正动手尝试的是美国飞行员尤金·伊利。他开创性地在军舰上完成了飞机起降的测试,几乎让美国成为最早拥有航母的国家。
可惜的是,尤金·伊利完成这次尝试后就再没继续跟进。后来因为种种情况,美国海军也没把这次试验太当回事。
一战期间,英国遇到一个棘手难题,正是这个困境促使航母诞生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激烈,英国和德国僵持不下。当听说德国飞艇能从本土起飞,直接轰炸伦敦时,英国顿时慌了神。他们立刻意识到必须阻止德国飞艇,为了提振军心,也为了维护日不落帝国的威严,绝不能让战火蔓延到伦敦。
经过一番讨论,英国决定用飞机去拦截德国的飞艇。不过,飞机在海上飞不了太久,续航是个大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个麻烦,英国开始琢磨把飞机和军舰搭配起来用。
英国人最早试飞了水上飞机,不过发现它用的浮筒阻力太大。后来他们灵机一动,干脆在军舰上装带轮子的飞机。为了让飞机有地方起飞,他们把巡洋舰上的大炮都拆了,前后都铺上了甲板。用英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做了试验,结果还真成了。
这艘巡洋舰正一步步被改造成航空母舰的模样。
后来,英国又做了不少试验。为了避免飞机飞得太近撞上烟囱或掉进水里,他们在甲板上用沙袋固定了拦阻索。这种装置后来成了现代航母上常见的拦阻系统的前身。
1918年10月,世界上首艘具备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"百眼巨人"号正式亮相。这艘由远洋客轮改造而成的航母,因其独特的外形被英国人戏称为"熨斗"。不久后,英国又将一艘老旧战列舰改装成航母,取名"鹰"号。这艘航母在外形上已经初具现代航母的雏形,但与今天的航母相比,无论是功能还是战斗力都还存在明显不足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航空母舰的战略价值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换代,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现代化航母。
【三十节到底是多快?】
这让我们不禁要问。
随着科技不断进步,汽车、火车、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都在大幅提升。但奇怪的是,航空母舰的速度却一直维持在30节左右,没有明显提高。要知道,现在连普通客轮都能跑到40多节了。
节是用来表示船只速度的单位,那么三十节到底有多快呢?
早在古代,“节”就已经被用来测量船只在海上的速度了。
早在16世纪,就有不少探险家在海上航行。那时候船上既没有钟表,也没有航速记录仪。为了测算船速,聪明的船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,后来被广泛使用:他们往海里扔一根绑着浮漂的绳子,用沙漏计时,每隔一段时间就把绳子拉上来,通过绳子上均匀的绳结来计算船的行进速度。
于是,“节”就成了测量船只速度的标准单位。如今,“节”不仅用于表示船只的航行速度,还广泛应用于海上水流速度、风速以及鱼雷等水下武器的速度计量。
现在国际上把一“节”的船速定为每小时一海里,相当于每小时走1.852公里。这么算下来,要是船速达到三十节,就相当于每小时能跑55.56公里。
简单来说,普通人快步走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3到5公里。而30节的速度,相当于人快步走的18倍,差不多是我们平常开车速度的两倍。这么一比较,就能看出30节的速度确实相当快了。
但是跟其他交通工具不一样,当飞机、火车都在加快速度时,为什么航空母舰的航速一直维持在30节左右呢?
【为什么不提速】
要理解这个问题,得先看看航空母舰到底是干啥用的。
航母作为飞机的移动平台,对速度的需求与战斗机不同,不需要追求极致的快速反应能力。
航母最初被造出来时,主要就是给飞机当个移动机场,让飞机能随时起飞和降落。这样一来,飞机就不用担心飞不远,能跑得更远、打得更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一代航空母舰都遵循着相似的进化路径不断升级改进。
航母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移动军事基地,它要负责指挥和协调整个舰队,在几百公里的海域内搜索、跟踪并打击敌方目标。它为空军的大规模、长时间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同时,作为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,航母装备了强大的防御武器,以抵御敌方对自身的攻击。所以在设计航母时,速度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。
在航母的设计过程中,工程师们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。首先,要确保这么大的船体能保持稳固,不会轻易摇晃或变形。其次,作为海上移动的空军基地,航母的推进系统必须高效,才能快速到达指定位置。此外,还要考虑船员在船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,确保他们能长期适应海上生活。这些都是设计航母时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要是一开始就把航母设计得太快,光顾着提升速度,那别的地方肯定会有问题,比如功能不全或者性能不够好。这样一来,航母的整体能力就会大打折扣,最后反而会因小失大,效果不理想。
在研发航母的过程中,工程师们一直在努力协调各种因素,力求打造出一艘功能全面的海上巨舰。
另外,正如之前提到的,航母的核心作用就是运载和调度航母舰队。为了实现远距离海上行动,确保航母能够持续稳定地航行才是最关键的。
此外,航母不仅是海上运输平台,更是舰队的中枢力量。它必须与其他军舰紧密配合,共同执行任务。如果航母设计时过分追求速度,反而会破坏整体作战节奏,导致协同作战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打乱战场态势,影响战局发展。
设计航母时,关键在于合理权衡尺寸、噪音和速度等因素。具体来说,必须结合航母的航行路线和作战区域来考虑,因为不同海域对航母的航行速度要求各不相同。
在宽阔的海面上,当航程较长且周围没有明显参照物时,船只最好降低速度以节省燃料。而在狭窄的水域,则需加快航速来确保航行安全。至于涉及军事行动的情况,那就会面临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。
简单来说,现代航母通常保持30节左右的航速,这是为了平衡各种性能需求。作为战略性武器,航母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多功能性,能够为战场提供强大的支援和全面的协调能力。这才是航母的真正意义所在,而航行速度对航母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即便体型庞大如“巨无霸”,它的速度也赶不上那些小巧灵活的轻型战舰。
实际上,航空母舰的设计注重的是多功能性,而不是单纯追求速度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航母的速度会一直保持在30节左右。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,未来的航母必将迎来新的技术革新和性能提升。
不管怎么改进和优化,航母设计最核心的还是要确保整体性能的均衡。虽然将来航母的速度可能会提升到40节甚至更高,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:对航母而言,保持稳定的性能永远比追求速度更重要。
科技的不断革新推动了航母速度的提升,但就像日常使用的汽车、飞机一样,任何交通工具在追求速度的同时,必须确保运行平稳、使用安全。对于航母而言,无论未来如何升级换代,保持整体性能的均衡和全面性始终是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考量因素。

